close

享用完甜品後一行人在路上攔了輛計程車,準備前往留園。

途中經過七里山塘,司機說:"以前整座蘇州城都長這樣,只是之前一把火全燒掉了,現在除了七里山塘與平江路,其他地方面目全非,什麼都沒有了。"

對呀,沒有好好保存文化,我們就會像是失了根的浮萍,無依無靠,什麼都沒了。

DSC_0502副本_result.jpg

留園位於蘇州古城西北的閶門外,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為當時已罷官的太僕寺少卿徐泰時邀請疊石名家周時臣設計建造的私家園林,名東園。清嘉慶三年(1798年),劉恕在原已破落的東園舊址基礎上改建,以"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命名為寒碧莊,同時也因園主姓劉,又稱劉園。道光三年(1823年)起,園林開始對民眾開放,成為一處著名景點。但到太平天國時,由於戰禍和管理失當,園林逐漸荒蕪。同治十二年(1873年),湖北布政使盛康(盛宣懷之父)購得此園,花了三年時間進行大規模改修增建,在光緒二年(1876年)完成工程,並以"劉園"的同音易名為"留園"。但此後的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留園又被棄置,甚至淪為軍隊養馬之所。直到1949年後,蘇州市政府接手此園進行整修,於1954年重新對民眾開放。今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並列為中國四大古典園林。(節錄自維基百科)

DSC_0512副本_result.jpg

從入口處往涵碧山房的方向走,長廊曲曲折折,過了道門,突見一樹與怪石組成的造景,在粉墻黛瓦構築的四方天地中,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感。

DSC_0516_result.JPG

一面斑駁的白牆、兩棵樹,簡單而含蓄的美。

DSC_0548_result.jpg

留園中部即原寒碧山莊,是全園精華,以山水為勝。水池居中央,有小蓬萊島,架曲橋連接兩岸。周圍環以土質假山和明瑟樓、涵碧山房、聞木樨香軒、可亭、遠翠閣、清風池館等,臨水而築,錯落有致。涵碧山房(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是主廳,面闊三間,坐南朝北。廳前有寬廣月台,依荷花池,故又名"荷花廳"。明瑟樓(酈道元《水經注》"目對魚鳥,水木明瑟")西接主廳,遠觀兩者形如一艘畫舫。清風池館(蘇軾《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居池東北角,向西敞開,最適觀魚。(節錄自維基百科)

DSC_0579副本_result.jpg

園林是私家花園,景緻細緻而不宏大,畫面中有些許遊人尚可,人過多畫面就雜了。為了避免被其他旅客打擾參觀,這次造訪園林的時間都選在其剛開門或閉園前人最少的時段,且為了讓照片中盡量無人,我帶上了腳架與減光鏡,在情況許可下長曝,人們會移動而成為殘影,畫面乾淨許多。

DSC_0584_result.JPG

園林的地板樣式十分講究。

DSC_0593_result.JPG

DSC_0599_result.JPG

移步換景,精妙無比。

DSC_0606_result.jpg

留園東部多建築庭院,分別以五峰仙館和林泉耆宿之館為核心,東西並列,布局緊密。這裡的建築外觀富麗堂皇,內部寬敞明亮,裝飾與陳設亦相當精美。主廳五峰仙館(李白《觀廬山五老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是江南園林中最大的廳堂,面闊五間,以楠木為柱,俗稱"楠木廳"。廳內用隔扇劃分出多重空間,四周環繞著數座廳堂院落。林泉耆宿之館也叫作"鴛鴦廳",室內被屏風分隔為南北二室,南室素淨淡雅,北室雕樑畫棟,風格大相逕庭,因而得名。(節錄自維基百科)

DSC_0604_result.JPG

DSC_0625_result.JPG

極具代表性的冰裂紋花窗,匠心獨運,令人讚嘆不已!

DSC_0628_result.JPG

DSC_0632_result.JPG

彼時園區中人不多,十分安靜...

DSC_0636_result.JPG

在高牆上發現一隻小貓。

DSC_0643_result.JPG

東山絲竹。

DSC_0660_result.JPG

園林東部北院有著名的"留園三峰"-冠雲峰、瑞雲峰、岫雲峰,三峰周邊還建有水池和亭台樓閣等,均為賞石之所,自成一組院落。其中冠雲樓地勢較高,登臨其上可一覽全園景致,並可遠眺虎丘。樓下有上古魚化石一方。(節錄自維基百科)

DSC_0654副本_result.jpg

冠雲峰為太湖石中之極品,也是北宋花石綱的遺物,高約6.5米,集"瘦、漏、皺、透"四奇於一身。

DSC_0667副本_result.jpg

DSC_0671_result.JPG

DSC_0680_result.JPG

園中奇岩怪石丰姿各異,值得細細品味。

arrow
arrow

    terencehuang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